平台首页
登录 注册
【连载】《万物中介律》中篇/第七章/第三节(1)//底谓 著
2022年01月22日16时25分33秒
第三节 人类已构建的四大虚拟世界(1)

第三节  人类已构建的四大虚拟世界(1)

 

不难想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人类文明其实并不是当初的形态。那么,人类文明究竟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我想,就这个问题而言,一定会使许多人嗤之以鼻。因为我们有许多的历史书籍和出土文物,向我们表明人类的文明史曾经经历了原始时期、奴隶时期、封建时期、资本时期以及社会主义等等。然而,这些都是人类生存的组织形态,是外在的。有的人还会提出另一种人类文明发展路线,那就是石器时期、金属时期、化学时期、能量动力时期、电子信息时期。然而,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并非动因。

   那么,什么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动因呢?

人类文明的发展取决于人类大脑的运行形态。换句话说,是人类大脑运行形态的进步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这里所说的人类大脑之运行形态,是指人类思维、交流的物质平台。由于人类是群居动物,因此一个人大脑思维的成果,是不足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只有当一个人大脑思维的成果在人群中得到推广,才真正造成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人类思维成果的传播是依赖一定物理形态的(比如声音)。某种物理形态的偶尔使用或单一使用,是无法帮助人们相互交流的。比如,我们不可能用一个“a”的发音,来说明我们所看到的某种客观现象,更无法用它来表明自己的内心世界。根据这一限定,我们大抵可将人类文明的发展,归结为四个虚拟阶段。所谓“虚拟”,是因为这里着重于构成文明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文明成果。

 

一、印象虚拟世界


其实,动物也是有心理感受的。狗见到自己喜欢的主人时会摇动尾巴,牛见到将要被杀的情景时会落泪。然而,动物很难将自己所感受到的事物和内心活动表达出来。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动物的神经系统,尚未建立起用某种自己可以驾驭的物理形态来对应大千世界。幸运的是,我们人类是地球上第一种实现了将某种可驾驭的物理形态与大千世界相对应的动物。

我们知道,就动物的本能而言,我们所具有的五种感觉,动物基本都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我们所具有的行为能力大多数动物也具有,如发声、活动肢体等等。因此,相信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类的感知系统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不会比现在我们所熟悉动物高超多少。

我们从许多动物面对事物的反应可以断定,动物的感觉系统同样给其大脑造成了一定的惯性神经结构。如老马识途、良鸽送信、好狗认主等等,可谓举不枚举。这说明在动物的大脑中同样有一个大千世界,即它们所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及到的大千世界。并且,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大脑中也同样有了这样的大千世界。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由感觉系统建立起来的大千世界,并不是真实的大千世界,而是一个由大脑神经系统对应外在事物而形成的大千世界。因此,它是一个虚拟的大千世界。它的真实性源自它与客观大千世界的近似程度。

 

这样的虚拟大千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能够将世界映入其中,而且能随世界变化而变化,但它却无法将映入其中的世界传达出来。我们将这种由感觉系统单向建立起来了虚拟世界称为“印象虚拟世界”。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人类是群居动物。由于印象虚拟世界缺乏传达功能,所以它更多的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以经验的方式引导自身的行为,却很难将这种“经验”与同伴分享,更无法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因此,其只对个人一生经验积累有益,而对种族经验积累毫无帮助。

印象虚拟世界是可以有惯性神经结构共享神经区域存在的,因此同样可以形成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即如儿童会搞错一些事物那样),但由于这样的联想或想像很少与有效行为相结合,更缺乏传出机制,所以其所形成的文明发展是极为缓慢的。比如燕子做窝,水獭用卵石敲击贝克用食等等。而大量的“联想”或“想像”成果,均以错觉、幻觉等无效方式被丢弃,有的则随个体动物的死亡而消失。

二、声音虚拟世界


动物的这种印象虚拟文明基本上还很难说是一种文明,而只能说是虚拟世界,即大脑神经对外在世界的印象。真正使人类第一次超越一般动物大脑神经运作方式的,是人类大脑惯性神经结构开始以声音的不同变化和组合,来代表大千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

我们不清楚,人类从以简单声音代表某一事物,总共经历了多少时间,才发展到用各种声音组合代表所有事物,从而实现了语言的形成。但我们知道,声音之所以可以帮助人类用来彼此交流各自脑中的虚拟世界,是因为它至少有三个方面符合人类的生理机能:一是输出功能,即声带可以按照大脑神经的要求发出声音;二是接收功能,耳朵可以听到声带发出的声音;三是声音的多样性,口腔的各种变化可以制造出至少数十种不同的声音,而各种声音的不同排列组合,其数量之庞大,足以用来对应大千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关于人类大脑神经系统中诸多惯性神经结构导致局部共享结点——“符号”作用的原理,我们在第六章第一节中已有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不同的声音组合可以对应客观世界中的所有事物,但这并不能产生语言功能。因为,这样的声音,并不一定能够唤醒特定的惯性神经结构,亦即上一节中我们所提到的“印象虚拟世界”中的“事物”。只有当一个人在听到某种声音时,即能想到某种事物,即在他的有关那个事物的大脑神经惯性结构中,包含有这种声音的神经结构,语言的意义才开始出现。因此,声音若要成为人类用来交流思想的中介,必须将不同的声音与人类头脑中的印象虚拟世界的各种事物“捆绑”起来。只有这样,不同的声音才能唤醒不同的事物,直至整个“印象虚拟世界”。

然而,要想使人们之间能够用不同的声音进行交流,仅只一个人实现了不同声音与不同虚拟事物捆绑是不够的,还必须使每个参与交流者的大脑中,都具有相同的声音与相同的虚拟事物捆绑在一起的大脑神经体系。一个荷兰国人,虽然他拥有十分好的荷兰语言系统,但由于他不具备华语语言系统,而中国的共民也不掌握荷兰语言,于是,这位荷兰人是无法在中国与当地交流思想的。要在参与交流的人之间建立共同非语言体系,通常须通过真实的客观世界来实现。具体的方法正是大家所熟悉的儿童教育法,即指着某一事物的同时,嘴里说着特定的声音。如,手指着一只鸭子,嘴里喊着“yā  zi”的声音。从而使大人脑中所具有的“虚拟事务+声音”捆绑关系,以同时性的方式,刺激了儿童的感官,并使儿童大脑中也建立了相同的捆绑关系。当大人与小孩的大脑中建立了一致的“虚拟事物+声音”的惯性神经结构之后,语言交流就成为可能了。

在声音虚拟世界的作用下,由听觉接受器传入的声音刺激,可以激发并且唤醒在大脑中由六种感觉所形成的印象虚拟世界。同样,大脑中的印象虚拟世界,也可以激发并且唤醒传出神经,使发音效应器制造相应的声音。于是,人们之间由声音虚拟世界平台,释放出了与内心印象虚拟世界相对应的各种声音,并通过空气的震荡(声波)传递给了自己的同伴。


图片
   由于人类大脑中声音虚拟世界的形成,以家族、部落、民族等为单位的人群间便有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思维交流,其中也包括相当数量的经验交流。从而在空间和时间上超越了人体神经系统传导的局限,将某种大脑神经惯性结构流(思想),在人与人之间得到传递。即便有人获得了某种无法演示的经验(如见到有同伴在悬崖边不小心摔死等),也能通过语言在族群中相互告诫,使每个人都获得了类似的“见识”。而这样的“见识”在过去是需要由每个人自己亲历后才能获得的。于是,早期的“教育”便在长幼之间,智愚之间逐渐形成。

显然,这样的大脑神经活动,会因一个人的偶然发明(如泥巴被火烧过成为陶后不怕水泡,因而可以盛水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好处,而成为人们交口相传的内容。人们的这种传颂,并不是某种无为的“公益”行为,而是趋利避害,是符合物质运动“惰性动力原理”的。随着传颂范围的扩大,听说双方渐渐与当事人完全没有了任何关系,于是传颂就成了传说。而传说在一代代人之间传递,千百年后便成了神话。

我们不能忘记,在人类大脑神经惯性结构形成的过程中,不仅会有一些信息因注意力等原因而遗失,而且还易造成一些共享神经区域。这些共享神经区域又会导致惯性神经结构流的错位(即所谓联想或想像),使人们已经接受到的原本已不完整的特定信息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于是当那些变化后的惯性神经结构将声音虚拟事物的传出神经激活后,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传颂”或“传说”,就开始与原版内容之间出现了差距。于是,当后人听到的原本真实的故事,最终已经不可能与现实对线。比如,当年有一位英雄发明了弓箭,可以非常有效地射杀野兽。人们代代相传后,演变成了“羿射九日”的故事。但那时的人们根本不可能用弓箭将太阳射落。如此大的威力,只能是传颂人有意无意改造加工的结果。于是,这种非常人所能为的传说,就被贴上了神话的标签。

提交
copyright: 2025底谓艺术工作室
Powered by 梵高元宇宙
themetype n00000370.Designer.ThemeA.Default,BIWebRazorLib
communityID 718
db DB_CN_9AA474_DB5
tenantID 14
subdomain n00000370
Alias Name vgmeta.3byun.com
aliasID 1082
themealiasID -1
siteID 2
section MyArticleCust
Render Name Static
Is Interactive False
网络已断开 。。。。! 网络已断开。。。。! 点击刷新 🗙
检测到网络已断开,正在连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