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连载】《万物中介律》下篇/第九章/第二节//底谓 著
2022年01月23日16时20分37秒
第二节 空间型判断

第二节  空间型判断


我必须承认,真正的空间型逻辑其实应该是从“空间型判断”开始探索的。因为有关词汇的建立及其一般作用,其实不仅对“空间型逻辑”有效,而且对后面我们将要涉及的“四维时空型逻辑”和“超时空创造型逻辑”都有效。

在对空间型逻辑进行讨论之前,我首先需要声明的是,所有空间型逻辑,其实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形式逻辑,只是由于整体说明的需要,在此不得不加以一般性介绍。

当我们的词汇流(语句)是在传达某种思维,因而具有某种意义时,其是否符合现实,便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是人类运用语言的初期,萌生对形式逻辑展开研究的原因。

思维对于自身可靠性的关注,其实就是对大脑惯性神经结构和共享神经区域所构建起的“事物”之关系或结构的认定。而事物内在关系或结构,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因此,空间型逻辑的任务,就是确保我们大脑中的惯性神经结构和共享神经区域建立起来的“现实万物”,与客观存在的现实万物保持一致。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某些事物的过去(如宇宙的过去)或全部的未来,但我们却可以准确地把握部分事物的现在。

虽然人类大脑最初的惯性神经结构是由外界刺激而形成的,但惯性神经结构间共享神经区域的形成却是由于大脑神经结构的生理机能使然。那些共享神经区域非但能够将不同的惯性神经结构联系起来,还会改变惯性神经结构的原始关系。比如,水、糊糊、稀饭、果汁之类的流质物是可以喝的。但是,人的经验中,属于流质的东西还有稀泥、浆糊、胶水、硫酸等许多其它物质。如果一个人说:“我喝稀饭很舒服。”这显然是十分切合实际的。可如果一个人在“流质”这一共享神经区域的作用下,对他人说“我喝胶水很舒服”或“我喝硫酸很舒服”,还会有谁相信呢?但由于人类文明的早期以及今天的儿童们,并不知道这种因“神经共享”引发词汇流的变异会导致思维与现实完全不符的后果,因此,常常会因语言与现实的不一致,而无法弄清到底怎样的“思考”和“述说”是有效的。于是对词汇、语句与事实是否相符之确切性的认定便应运而生。

令我们感到幸运的是,我们的大脑神经各种级别的“共享神经区域”并不只会将原本真切的感觉刺激信息“搞混乱”,即做顺应性随机演化;还可以逆向地对感觉或低层次的神经共享信息做“共享程度的对照”,即将相关感觉或低层次的信息一起激活加以比较,确认两种以上的信息在大脑神经中是“完全共享”、“部分共享”或“不共享”。这种比较既可以是针对“性质”的,也可以是针对“程度(数量)”的;既可以是针对空间关系的,也可以是针对时间过程的。只是,这种比较对于客观事物是否因某种缘故发生了变化,则基本忽略不计。因而,我们将这种“比较”认定为不计时间变数的“空间型判断”。

我们已经知道,所有的“词汇”都是某种大脑惯性神经结构的代表,如果一个人自己用“语言”描述客观世界给自己认知,那他无论怎样设定词汇与事物的关系都无所谓。但人间的词汇从它们被创造伊始,就注定是用来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因而,它们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这种“约定”意味着当一个人用词汇或语句表达自己大脑中所想到的东西时,听者必须知道这些词汇或语句究竟代表的是哪些事物或意识。即同样的词汇或语句,在不同人的大脑中所代表的东西必须是一样的,或者说至少是相近的。

让“词汇”或“语句”在人们之间得到同一约定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指认同一事物。比如,我们要向儿童说明“鸡”这一词汇指的是什么,最好是把他们带到鸡的旁边指给它们看,并告诉他们:“这是鸡。”如果,因为条件有限,不能将儿童们带到鸡的旁边,那最好是用鸡的图片指给他们看。可如果连鸡的图片也没有,那就必须通过语句(词汇流)来表达了。然而,语句怎样才能表达清楚“鸡”是什么呢?语句只能将鸡的所有属性一一说出来。比如,就视觉而言,鸡像鸟一样有两个翅膀,但不会飞;有两只爪子;尖嘴,双目;雄鸡的冠比雌鸡的大,不同鸡种羽毛形状差不多但颜色不同。就听觉而言,母鸡生蛋后会“咯咯哒”地叫,雄鸡早晨会“喔喔——”地报晓……其实,当我们在说明“鸡是什么”时,也就是在对“鸡”这一词汇进行逻辑判断了。


倘若我们能将时间在某一刻停止下来,那么我们便会看到所有事物在这一时间断面上的空间关系和基本状态。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假设将一个墙角比喻成某一时间断面上的三度空间,并将在这个“空间”里的所有几何体比喻成事物。那么,我们为这些几何体所标的名字便是词汇,而对这些词汇所代表几何体及其之间的关系给予的说明便是判断。


由于,这里所有的“认定”都是在“同一时间断面”上的,所以,如下规律必须遵循:

同一律:在同一思想过程中,每一词汇和判断(认定)自身都必须是同一的。即A是A。例如:“树”这个词汇就只能指枝干比较粗大、高于人、有叶子的那种植物,而不能指没有枝干或枝干十分矮小纤细的植物。

不矛盾律:在同一思想过程中,一种认识的“肯定”和“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即“A”不能既是“A”,又是“非A”。两者不能同时是“真”的。如某物不能既是三角体,又是圆柱体。

(在以往的形式逻辑中,通常都将这一定律称为“矛盾律”。但由于辩证逻辑中的“矛盾”概念是指事物的对立性,而这里的“矛盾”概念是指不允许具有对立性。为服从“同一律”要求,故采用“不矛盾律”。)

排中律:在同一思想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认识,必有一个是真的。即“A”要么是“A”,要么是“非A”。不能“骑墙居中”。如太阳要么是恒星,要么不是恒星,不能两者皆是或皆不是。

充足理由律:在一个判断中,如果它的结论是真的,必须连同它的理由也是真的。即“A”真,因为“B”真,并且“B”包含“A”,所以能够从“B”推出“A”。如:人是由母亲所生(B真),W先生是人,所以W先生一定为母亲所生(A真)。

在上述这些定律的约束下,人们通过这样一些“判断”将相同的词汇或语句与相关的事物或意识固定起来。从而保障人们彼此交流的有效性。这些判断大体如下:

1. 性质判断:认定某一词汇(或词汇流)所代表的事物(或意识)具有怎样的属性。其具体表达式为:所有(或有的)A是(或不是)B。如:

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肯定)

良好的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否定)

太阳不是最大的恒星。(单称否定)

一切能量都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全称肯定)

有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特称肯定)

2. 关系判断:认定词汇(或词汇流)所代表的事物(或意识)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其中既包括性质的关系,也包括量的关系。如:

张三与李四都在初中一年级。(性质关系)

31+25=56(数量关系)

1公斤=2市斤(对称关系)

由上海去北京比去南京远,去乌鲁木齐比去北京更远,因此去乌鲁木齐肯定比去南京远。(传递性关系)

3. 因果判断(假言判断):复合性判断之一。认定某一词汇(或词汇流)所代表的事物(或意识)是另一词汇(或词汇流)所代表的事物(或意识)存在的条件。其基本表达式是:“只要……就……”,“假如……那么……”等等。如:

只要你注意保暖,就不会得关节炎。

如果水一直流入池中,则一定会满出来。(充足条件)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必要条件)

如果经常带儿童下水锻炼,他们就能学会游泳;并且,只有经常带儿童下水锻炼,他们才能学会游泳(充分必要条件)

4. 共存判断(联言判断):复合判断之一。认定某一词汇(或词汇流)所代表的事物(或意识)同时有几种情况存在。其表达式一般为“既……又……”,“不但……而且……”,“虽然……然而……”,如:

创造力不但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能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参观上海世博会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相互认知的桥梁,自我修炼的阶梯。

5. 合理性判断(模态判断):复合判断之一。认定某一词汇(或词汇流)所代表的事物(或意识)是否具有可能性或必然性。其表达式一般为:“必须”、“应当”、“必然”、“偶然”、“可能”等等。如:

等会儿可能有人来。(或然)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是一定的。(必然)

6. 选择判断:复合判断之一。认定某一词汇(或词汇流)所代表的事物(或意识)的状况具有若干可能的猜测。因为其内容不一定是真实的,故可以有多种选择,但如果被验证后,其中只会有一个猜测是有效的,也可能所有猜测都是错的。其表达式一般为:“要么……要么……”,“可能……也可能……”,“不是……就是……”,“或者……或者……两者不可得兼”等等。如:

股市行情不是上涨,就是下挫。(不相容)

高考成功的学生或因其学习努力,或因其绝顶聪明;高考落榜的学生或因其努力不够,或因其智商欠佳。(相容)

7. 负判断:复合判断之一。否认已有的某种判断。其表达方式一般为:“并非”,“既不是……又不是……”等等。如:

死读书,并不一定成绩好。(充分条件假言负判断)

网络服务既不是餐饮业、也不是行政管理。(联言负判断)

上面所列,都是我们所熟悉之空间型判断的各种形式,虽还可再列举一些,但考虑到它们并不影响我们对判断意义的讨论,姑且省略了。可以这样说,人类了解有多少种事物的相互关系,就会有多少种判断形式。如揭示事物包容关系的属性判断、揭示事物并列从属关系的关系判断、揭示事物必然前后连带关系的合理性判断、揭示事物具有多种变化趋向的因果判断或选言判断等等。不论空间型判断采用怎样的形式,其所揭示的内容,都是在表明现实事物(或意识)的相互关系,因而其是否符合逻辑的有效性,是要以经验来参照的。



提交
copyright: 2025底谓艺术工作室
Powered by 梵高元宇宙
themetype n00000370.Designer.ThemeA.Default,BIWebRazorLib
communityID 718
db DB_CN_9AA474_DB5
tenantID 14
subdomain n00000370
Alias Name vgmeta.3byun.com
aliasID 1082
themealiasID -1
siteID 2
section MyArticleCust
RenderModel Microsoft.AspNetCore.Components.Web.InteractiveAutoRenderMode
Render Name Static
Is Interactive False
网络已断开 。。。。! 网络已断开。。。。! 点击刷新 🗙
检测到网络已断开,正在连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