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登录 注册
【连载】《万物中介律》下篇/第九章/第一节(2)//底谓 著
2022年01月23日16时10分
第一节 约定俗成的词汇(2)

第一节 约定俗成的词汇(2)


一般来讲,不论是哪种语言,英语、德语还是汉语,一个人只要能够熟练掌握该语种中600010000个词汇,也就是说将600010000种特定的发音方式与特定的惯性神经结构固定在一起,便能应付日常交流了。不过,大脑神经从创造词汇到创造语言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一点,我们从儿童学语那里可以有所领悟。儿童初学语言时,无一例外地是从说单一词汇开始的,并且所联系的事物也是他们最熟悉者,如“妈”、“爸”等等。随后,在大人反复引导下,儿童开始使用两个词汇组合成会话。但两个词往往是同一个词的重复运用,如“饭饭”、“外外”。其中前一个词其实具有动词的功能,而后一个词则属于名词。因此,“饭饭”的意思是“吃饭”;“外外”的意思是“出外。

随着相同的生活情形、相同的词汇乃至成人相同语句反复出现的增加,儿童的词汇拼接由简单到复杂日益变长,渐渐形成了词汇流(句子)。如儿童由简单的“妈”开始,到“妈妈”,“妈妈走”,“妈妈走了”,“妈妈早上走了”,“妈妈吃好早饭走了”,“妈妈吃好早饭上班走了”……显然,句子的形成是有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的,即如小学语文教学的中的造句训练。

所谓句子,在大脑神经系统里就是惯性神经结构流,其在语言学中则被称为词汇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词汇流是可以无限延长的。但之所以人类的词汇流总是有一个相对的长度,以至逐渐成为语句,这是与人类的呼吸有直接关系的。人类的发音是靠呼气引发声带振动实现的。然而人不可能一直呼气,所以词汇流如果太长便会使人感到不舒服。因此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逐渐将一个想法用一段较精炼的词汇流来表达,于是,语句便逐渐形成了。当然,如果要表达的想法过多,一个句子难以说尽,更多的语句加以拼接显然是不可阻挡的。

句子在文字尚未出现之前,大约比较多的是用于对话和讲故事(传说、神话)。而文字出现以后,给那些思维高度复杂者进行缜密述说自己的想法提供了方便。于是,各类著作便应运而生了。在中国古典的文献中,所有文字记载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但这并不表明人们在说话中是没有句子停顿的。不过,这却说明词汇流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句子”对于“词汇”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因为,词汇一旦成为某一句子的一部分,词汇的功能便具有了中介性。因而,句子其实是词义发展的“中介流”。我们就用“妈妈吃好早饭上班走了”这句话来做一个词汇中介性的分析:

妈妈:指“生养自己的女人”。

:由“生养自己的女人”转向“进食”。

:由“进食”转向动作“结束”。

:由“结束”转向限定事情发生在“早晨”。

:由“早晨”转向所吃不是零食,而是“正餐”。

上班:由“正餐”转向“工作”。

:由“工作”转向“出发”。

:由“出发”转向“完成”。

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每一个词出现后,它们就将前面词汇所形成的意境引向一个新的意境,使接下来再跟进的词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果我们将其中任意一个词换去,那么跟在其后面的词汇所包含的意境也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如我们把上述例句中的“早”换成“晚”。该句中“晚”以前的所有词意都没有变化,而其以后所有词的词义都变了:

妈妈:指“生养自己的女人”。

:由“生养自己的女人”转向“进食”。

:由“进食”转向动作“结束”。

晚:日落以后。

饭:晚上的正餐。

上班:夜班。

走:晚上出发。

了:晚上完成。

可见,由于“晚”的出现,使其后所有的词汇都染上了“晚”的色彩。这就是数学函数所表现的逻辑现象。可见,“晚”在其前、后的词汇间,起到了语义发展的“中介”作用。正因如此,词汇流在一系列词汇“中介”的作用下,使人们的语言具有了特定意境的演化。因而,我们又可以将词义发展的“中介流”称为“思维流”。

词汇流——中介流——思维流,三者在这里所指的是同一种东西,即具有语言功能的惯性神经结构流。必须注意的是,虽然所有的“词汇流(思维流)”都是“惯性神经结构流”,但并不是所有的“惯性神经结构流”都是“词汇流”。因为,有的“惯性神经结构流”并不具有语言功能。如我们脑海里有时会出现奔跑的小狗形象或优美的音乐旋律等等。

    之所以词汇流中的词汇具有一定的“中介角色性”,是因为我们的语言是一维线性(时间性)的,而我们生活的世界却是四维时空性的。要用一维线性的语言来表达四维时空的世界,必须对语言(词汇流)中的所有词汇给予有效的定位,以便人们能够清晰地把握具体词汇的表达意境。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要想弄清现实生活中某事物所处的状态,必须从四个方面对之进行限定,即时间、空间、形态和属性。因而,人类的语言在漫漫的发展长河中,便逐渐形成了无论所要表述的事物有多复杂,只要一个句子中具有六种中介“角色”,就基本能够表达清楚。这六种中介角色为:主语(主客观事物)、谓语(形态)、宾语(主客观事物)、定语(属性)、状语(时间和空间)、补语(补充条件)。其中:

主语:句子主体。主要是由名词、代词、数词、短语、从句等来承担。

谓语:句子主体的行为或关系。主要是由动词、系动词等来承担。

宾语:句子主体行为或关系的对象。主要是由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短语、从句等来承担。

定语:对主语和宾语的形态、属性等定位,主要由形容词、短语、数词、名词、介词短语、副词、从句等来承担的。

状语:对谓语、形容词、副词乃至全句做定位。说明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结果、条件、让步、程度、方式、伴随情况等等。主要由副词、介词短语、名词、从句等来承担的。

补语谓语或定语后面的连带成分,“述补结构”中补充限定“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主要由谓语性词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等来承担。

请注意,我们这里并不是在介绍语言学的知识,而是在说明这根本就是逻辑学的基础。如果没有“约定俗成”的词汇以及语句基本方式的建立,我们的逻辑学将无处安身。因此,真正对我们表达语义具有普遍作用的,是约定俗成的词汇和语言习惯(语法)。可惜的是,语言学只建立了词汇和语句表达语义的可行性,却没有进一步将表达语义的有效性纳入其中。于是,给我们今天的“逻辑学”反过来包容语言学留下了可能。

其实,就确保语言表达的有效性来说,语言学和逻辑学原本是一个整体。只是传统语言学片面致力于语言形式的有效性,而逻辑学片面致力于语义的有效性。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一条可以成立的语句是这样安排句子角色的:

基本句型:

主语+谓语+宾语

实例:

A.猫+吃+鱼。(语法有效,逻辑也有效)

 B. 石头+吃+鱼。(语法有效,逻辑无效)

扩展句型: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状语+谓语+状语+定语+宾语

实例:

A.傍晚+十分+可爱的+花猫+在河边+小心翼翼地++完全+腐烂的+。(语法有效,逻辑也有效)

B.深夜,十分+坚硬的+石头+在山上+无比放肆地++格外+新鲜的+。(语法有效,逻辑无效)

    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到,一方面,约定俗成的语法结构对于人们表达语义具有无法替代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完全符合语法结构的语句,并不一定能保证其具有真实可靠的语义。如“石头吃鱼”这句话,在语法上是成立的,因为它的主语的确是一个名词,谓语的确是一个动词,而宾语也的确是一个名词;但在事实上则是不可能的,因为石头是无生命的,根本不会做“吃”这个动作。故而这句话是不符合逻辑的。

此外,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相对独特,各自在大脑中建立词汇与事物的“纽带”时,可能具有一定的差异,比如,有的人获取“热”的词汇是因为太阳暴晒,而有的人是因为炉火熏烤,还有的人可能是由于水温变化,因此,当人们使用“热”这一词汇时,“热”究竟指的是什么,便显得具有某种差异性。这种差异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是正确的。因为人类的各种感觉系统是分离的,每一感觉系统只能提供给大脑某类感觉刺激(信息)。如果,人们没有对某种差异做有意或无意的比较,通常是会被忽略的。而正是这些“忽略”,使得我们的思维在许多方面误入了歧途。同样,也正因为相同的词汇、语句对不同的人存有不同的含义,因而常常导致人们语言交流的障碍以及思维的不确定。于是对于词汇、语句含义的判定(也就是定位),便成为一种必要。



提交
copyright: 2025底谓艺术工作室
Powered by 梵高元宇宙
网络已断开 。。。。! 网络已断开。。。。! 点击刷新 🗙
检测到网络已断开,正在连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