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空间型推理(3)
就上一篇所谈归纳推理的性质而言,它们视时间为“绝对默认”,因此推理中的所有事物,同样是在揭示某时间断面上事物性质的归属关系,而与时间发展无关。就好像经典的几何学完全不需要考虑时间的变化会对物质产生怎样的影响。
应该有所注意的是,空间型因果追寻推理看上去好像常常是跟随时间的发展而捕捉到某种因果关系,但实际上,在这些因果追寻中,具体事物的属性是一成不变的。这也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的,不同事物的“现在”是不一样的。而这里却默认事物的属性是“永恒”的。因此,它们无论是发展的第一次、第二次还是第三次,其属性都处于“现在”,是永恒有效的。好比我们所了解的光在穿越水面时会产生折射一样,似乎是永恒如此的,与时间的发展、引力的变化完全没有关系。我们来看下面的推理实例:
◆托提公司的商业机密总是被泄漏,
第一次泄漏(共同项),该公司有张三(共同项)、李四、王五3个人知道机密。
第二次泄漏(共同项),该公司有张三(共同项)、赵六、韩七3个人知道机密。
第三此泄漏(共同项),该公司有张三(共同项)、钱八、孙九3个人知道机密。
因为每次机密泄漏时都有张三在,所以张三是机密泄漏的原因。
(空间型契合法因果追寻推理:A、B、C共存时导致Z;A、D、E共存时也导致Z;A、F、G共存时还导致Z。所以A是Z的原因或结果。默认每次“机密泄露”的客观条件都是一样的)
◆有猴子、猫和蛇在时(共同项),桃子不见了。
没有猴子,有猫和蛇在时(共同项),桃子一直在那里。
所以,猴子是桃子失踪的原因。(共同项被省略)
(空间型差异法因果追寻推理:A、B、C共存时导致Z;无A而有B、C时导致无Z。所以A是Z的原因或结果。默认三者都是在健康状态且需要进食的时候,否定猴子生病或已经吃得太撑了)
◆铜丝、麻丝、棉线(1共同项)纽在一起时导电。
铜丝、蚕丝、塑料丝(2共同项)纽在一起时导电。
铜丝、木条、毛线(3共同项)缠在一起时导电。
——、麻丝、棉线(1共同项)纽在一起时不导电。
——、蚕丝、塑料丝(2共同项)纽在一起时不导电。
——、木条、毛线3共同项)结合在一起时不导电。
所以,铜丝是导电的原因。(共同项省略)
(空间型契合差异法因果追寻推理:A、B、C共存导致Z;A、D、E共存导致Z;A、F、G共存导致Z。无A而有B、C则无Z;无A而有D、E也无Z;无A而有F、G亦无Z。所以:A是Z的原因或结果。这里,构成这些物质的客观条件是默认的没有发生变化过。如麻丝之类的均不曾受潮等等。)
◆湿度、温度(共同项)、压力都有时(共同项),铁器会生锈。
湿度增加一点,温度(共同项)、压力不变(共同项),铁锈增多一点。
湿度减少一点,温度(共同项)、压力不变(共同项),铁锈也会减少一点。
所以湿度是铁器生锈的原因。(共同项省略)
(空间型共变法因果追寻推理:A1、B、C共存是会有Z1,A2、B、C共存时会有Z2,A3、B、C共存时会有Z3;所以,A是Z的原因或结果。默认铁器本身没有随时间发生变化。如是否表面染上了油污等等。)
◆亨利的钱包丢了。知道他钱包摆放位置的只有包括他自己在内同住宿舍的四个人,即亨利、卡特、罗伯特和戴维。经调查:
卡特——那天没有回宿舍。
罗伯特——那天钥匙丢了,所以总是和亨利一起进出宿舍。
戴维——那天打篮球时脚踝受伤,从医院回来后一直由两个同学陪伴着。
所以,亨利的钱包一定是他自己弄丢了。
(空间型剩余法因果追寻推理:A、B、C、D引起W、X、Y、Z。由于A引发W,B引发X,C引发Y,所以D是引发Z的原因。默认亨利的钱包是遗失在当天。)
我们看到,这些因果追寻推理虽然方法各有不同,但它们都默认某种客观形态处在特定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将一些变数,即“协同学”中强调的“序参数”加入其中,逻辑结论可能将发生彻底的变化。
同样的状况,我们从空间型类比推理那里也可以看到:
◆中国人通过学习掌握了舞蹈、体操、马术(共同项)和武术。
法国人通过学习掌握了舞蹈、体操和马术(共同项)。
所以,法国人通过学习,也能掌握武术。(共同项省略)
(空间型类比推理: A具有属性abcd,B具有属性abc;所以B也具有属性d。这里,默认法国人和中国人是处于同一时期的不同种族。)
虽然我们已经清楚,所谓的空间型推理其实就是经典的形式逻辑所造就的推理形式,但我们必须强调,并非所有的经典逻辑思维方式都属于空间逻辑范围。如果真是那样,那么人类根本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文明成就。在经典逻辑中,“假说”就不属于空间推理范围。虽然,经典逻辑中的“假说”主要体现在符合某种事实的猜测,这似乎属于空间型推理的一般特征,但它却能够非常容易地丢弃“客观事实”的束缚,从而显示出超时空创造型逻辑推理的特性,即允许推理的前提与结论超越客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因此,《第十一章超时空创造型推理》中,对假说展开讨论。
空间型推理在人类认知世界的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一,由于它充分利用了“无缝对接”的“共享中项(共同项)”,使得人们不必对所有事实都亲历全程,从而令有限的生命,在认知事物上得以相对延长。换句话说,就是在人们的有限生命中,可以了解更多事物的真实性。
其二,它通过对“共享中项(共同项)”的合理扬弃,突破了人类思维对感官刺激的依赖,实现了认识过程中对已有空间局限的“否定”。
其三,它将大脑的共享神经区域作为人类认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而形成了主观对客观能动地驾驭。
其四,由于空间型推理的所有阶段都依赖于感觉经验的验证,其可靠性是相对有效的,因此在人们思想交流过程中,准确把握静态的客观世界,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