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首页
登录 注册
【连载】《万物中介律》下篇/第十一章/第三节//底谓 著
2022年02月06日15时23分
第三节 超时空创造型逻辑成果的可行性分流
第三节 超时空创造型逻辑成果的可行性分流

 我们在本书《下篇》的第一节里就“什么是逻辑”的问题进行过讨论。虽说这一问题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就宏观而言,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思维的有效性是逻辑的基本任务。然而,我们超时空创造型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所形成的那些脱离现实的结论,却似乎在远离这一基本任务。不过,这样的认识是逻辑学长期以来的一个误区。因为,哲学在认识论领域,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了“实践”对于认识正确性的重要作用。但方法论领域,人们更愿意接受一次性推理到位的强大魅力,而不希望受到“实践”的制约。其实,逻辑学中的这种默认观念是没有必要的,且缺乏物理天性的支持。
我们已经了解到,从自然的本体角度来看,“万物只能在不可逆的发展中循环再现”。这意味着,我们的逻辑要想在推知新生事物方面有所作为,就不能将自己的推论,仅仅停留在大脑神经系统之内,而必须通过传出神经及肌体效应器的作用,将之放归客观事物之中。再由感觉神经系统,进一步将逻辑推导作用下的事物变异效果(人为加工后的事物),反馈给大脑神经系统,并实现“愿望”、“超时空创造型逻辑结论”及“行为后果”的三者对照。只有当“行为后果”与“愿望”达成某种一致时,我们的超时空创造型逻辑才完成了它判断或推理的全过程。这就是我们在本书的《中篇》里所得到的那个“实践——认识——创想——再实践——再认识——再创想”的有效认识过程。在这方面,上世纪前半叶兴起的信息论和控制论,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思想,就是信息控制的反馈系统。
美国著名数学家、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在他《通信的数学理论》一书中,用这样一个图形来说明信息在发出和接收过程中,是怎样避免发生错误的:
图片
  我们从香农提供的这幅信息(M)传送过程中的《校正系统示意图》可以轻易地明白,观察者总是将源信息和实际接收的信息加以比较,并用比较后的信息驱动校正装置来修改校正接收到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发出和接收的一致性。而信息论这一校正系统的基本原理,早在美国数学家N•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的《控制论》中,就已由“反馈系统”的形式得以揭示。维纳在对脊髓痨和小脑性震颤两种病例进行分析后指出:“为了能对外界产生有效的动作,重要的不仅是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效应器,而且必须把效应器的动作情况恰当地回报给中枢神经系统。而这些报告的内容,必须适当地和其他来自感官的信息组合起来,以便对效应器产生一个适当的调节输出。”[1]根据这样的反馈原理,维纳在说明控制效应器行为过强而须减弱时,信息是如何反馈的,展示了下列这幅图:
图片
效应器的行为相对于目标而言过了头。当这样的信息反馈给主控中心后,便会形成负作用,从而促使减法器削弱补偿器的补给,于是将效应器的行为拉回到“目标”方向上来。
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这种有效控制反馈原理,在今天的学界早已是尽人皆知,尤其在科技界更是被广泛应用。但在宏观逻辑学领域,反馈原理却似乎并未得到吸收。人们要么是在不断地讲授传统的形式逻辑或辩证逻辑,要么是将自己的关注点集中在逻辑思维的某些分支(如数理逻辑)等微观逻辑上。
事实上,我们的逻辑思维从来就没有绝对有效过。它始终是伴随着人类的实践在不断地提高有效率。其中就包括对我们创造性思维结果之有效性的不断矫正。一般来讲,“实践”在对空间型逻辑和四维时空型逻辑之结论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时,是以客观事实的原貌为验证标准的;而在对超时空创造型逻辑之结论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时,却是以人类的“愿望”为验证标准的。
具体而言,超时空创造型逻辑是将由“愿望”驱动形成的逻辑结论,通过人类的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或人类精神领域;并将客观事物或人类精神领域的变化结果,与当初的“愿望”加以比较,相符者为有效;不相符者为无效。可见,超时空创造型逻辑较之空间型逻辑和四维时空型逻辑,在有效性方面由原本的“客观事物”扩大到了“精神领域”。
据此,人类的逻辑在理论上将不再是文明发展的一个分支,而是文明发展的推动者。人类文明已有的所有领域,都与超时空创造型逻辑的推演与实践有关。就人类文明已有的宏观领域而言,我们已有的超时空创造型逻辑的结论,大抵上分成了如下“有效”的四类支流:
 
一、行为有效性,造就科学、制度等的发展。
所谓“行为有效”,就是指人类在超时空创造型逻辑结论的引导下,其行为对客观事物所造成的变化与超时空创造型逻辑的结论相一致。如下列超时空创造型推理的结果,即属于行为有效范围:
◆山北侧的泉水总是沿着峡谷向北山脚下流去。
如果我们从山腰开一条水渠,以泉水为开端,并缓缓绕山梁而下,
那么,山泉是可以从北侧流至南侧山脚下农田里的。
我想,这一超时空创造型推理的可行性是不会有人提出质疑的。因为,一方面水绕山梁而下符合“水往低处流”的本性;另一方面水渠可以约束水的流向。最重要的是,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真的开凿一条这样的水渠,以实现山泉偏离峡谷,流向山的另一侧。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科学实验即属超时空创造型逻辑“行为有效性”的尝试。此外,小到可乐瓶改花篮,大到设计制造飞机、计算机,无不与超时空创造型逻辑结论的“行为有效性”有关。还有,人类对自身社会的管理,同样具有这种特性。其主要体现在各种制度方面。毫无疑问,无论是氏族部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民主体制,所有人类社会已有的制度都不是自然界原本既有的,而是前人超时空创造型思维的结果。同样,无论是农场运作、企业经营、军队编制等等,也都是一代又一代社会管理者超时空创造型逻辑结论行为有效性的实现。
 
二、观念有效性,造就哲学、美学等的发展
观念有效,顾名思义就是人类对许多主、客观现象,在长期的思考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某种普遍性的认识。由于人类的行为能力迄今都不可能直接对所有的事物进行实验,因而人类所获得的所有一般性认识,都是来自于对部分事物的提炼,并将之推广于所有事物。所以,有些具有普遍性认识的观念,随着人类行为能力的加强和对事物了解的深入,原本认为正确的普遍真理,可能会失去其普遍性,从而成为某些事物的特殊属性。如“空间具有无限的延伸性”这一观念,在牛顿以前的思想家看来,可以使用于宇宙的任何角落。但随着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提出,空间延伸的有效性被约束在了一定的引力范围内。因而,“观念有效”不同于“行为有效”之处,就在于前者不一定全部得到了行为实践的确认;而后者必须得到行为实践的证实。下面这个例子就是一个具有观念有效性的超时空创造型推理:
◆大火焚烧森林是一种否定。
  一场大雨过后将大火浇灭了又是一种否定。
  显然,后面的否定是对前面否定的否定,因而是“否定之否定”。
    人类文明最具观念有效特征的领域当属哲学,此外美学、理论物理学、经济学等诸多理论研究领域,亦属超时空创造型逻辑结论在观念有效分流的作用下,形成的丰硕成果。
 
三、好恶有效性,引发宗教、道德等的发展。
人类的好恶,源自天然的生理欲望。凡符合欲望要求的,人便好之;反之,人便恶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的原始欲望也从简单的生存、安全、繁殖等上升至精神领域。如善恶、丑美等等。由于人们有着大致相同的欲望、需求和占有心理,而可供满足欲望、需求和占有心理的东西却是有限的。为能更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需求和占有心理,人们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会形成某种竞争,甚至相互残杀。有些竞争是合理的,但有些竞争则是以摧残他人或坑蒙拐骗为基础的,从而打破了人类社会原有的公平性。于是,基于大多数人所能接收的“好恶”标准,便随着人类超时空创造型逻辑结论的日益丰富,而形成了社会道德准则或某些宗教伦理。下面这条超时空创造型推理的结论,即属“好恶有效性”之列:
◆粮食是可以被丢弃的一种身外之物。
  可是,今天人类的食物并不充裕,还有不少人没能摆脱饥饿的困扰。
  所以,节约粮食是光荣的,浪费粮食是可耻的。
 
四、情感有效性,造就文学、艺术等的发展
    超时空创造型逻辑的结论最具自由性的领域,是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创作方面。文学艺术的基础是人类的情感。因此,当超时空创造型逻辑结论能够给人的情感带来某种变化,该结论即被视为有效。这与超时空创造型逻辑的结论是否荒诞无关。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戈壁滩上的那个椭圆物体是一颗巨大的卵石。
因三千年的烈日暴晒,致使那颗卵石内部的纹理被激活。
石头破裂后,从里面蹦出的是一只金光四射的凤凰。
很显然,这样的逻辑结论既不可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更不可能通过人类的实践打造出来;既和人类的理念无关,也跟人类的好恶无关。但它却令人享受到了摆脱自然束缚的快感!于此相同的还有绘画、雕塑、音乐等所有艺术创作。
由上述四类超时空创造型逻辑结论的分流,我们可以看出,在人类文化的建设中,我们的超时空创造型逻辑具有全方位的积极作用。可以说,我们的思维能够触及到什么领域,就会有什么样的超时空创造型判断或推理产生。
由此,我们似乎对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毫无疑问,无论是文明还是文化,都属于人类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成果。但只有那些在行为上有效的创造型思维和行为之成果,最终纳入了“文明”的行列。如金字塔、长城、彩陶、蒸汽机、宇宙飞船、通讯网络等等。其余那些在“观念”、“好恶”和“情感”方面有效的创造性思维和行为,连同“行为有效”的文明成果,全都归入了“文化”的范畴。
——————————————

[1]《控制论》N.维纳著,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p98
提交
copyright: 2025底谓艺术工作室
Powered by 梵高元宇宙
网络已断开 。。。。! 网络已断开。。。。! 点击刷新 🗙
检测到网络已断开,正在连接中。。。。。。